首页 最新公告 非遗动态 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 非遗法规 非遗简介 机构概况
龙形拳
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
龙形拳源于清朝乾隆年间。1966年,佛山龙形拳传人曾根来到佛山祖庙公园授徒传技。由于龙形拳有粗犷奔放、大刀阔斧、气势壮观、一气呵成等特点,且上手易、见功快、实用价值大,深受佛山青少年的喜爱。于是在佛山掀起了一股学习龙形拳的热潮,龙形拳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拳种。曾根在佛山较有名的徒弟有罗强,利棠、彭江等,他们对龙形拳在佛山的推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龙形拳主要拳术套路有:十六动、三通拳、鹰爪、龙形摩桥、碎桥、五马归槽、梅花七路、花拳小马、画眉跳架等,主要器械套路有黄龙穿心棍、大刀、双刀、龙形刀、龙形剑等。
七星螳螂拳
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
七星螳螂拳是古老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七星螳螂拳愈来愈受人们的喜爱。其有着丰富的系统技法内容和独特奇妙的技击技巧,为散打搏击、自卫防护提供了颇具实战价值的众多技击手法。螳螂拳相传由王朗观螳螂与蝉搏斗而创。传至清朝李之箭,演变出了七星螳螂拳,成为该拳种的创始人。后传给山东的王云生,王云生传给第三代范旭东,范前辈传给第四代山东的林景山、罗光玉。山东蓬莱的罗光玉前辈是当代著名七星螳螂拳大师,他应邀到上海精武会出任武术教练。
南家拳(佛山)
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
佛山南家拳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一株奇葩,清代中期传入广东,第四代传人梁细苏将南家拳拳械技法和跌打医术传播到广东各地,尤以十形拳、花拳闻名。历经百余年的传承,其门人以禅城、顺德为主要中心,分布广州、中山、香港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地。佛山南家拳属中国南拳体系,讲求拳理实战应用,刚柔兼备,疾极灵变。传统套路有十形拳,花拳,罗汉卸衣拳,佛忍拳,尨、蛇、虎、豹、鹤、狮、象、马、猴、彪各单形拳,关平抱印拳,花掌,三合举,阴阳八卦掌,五形拳,铁弓三线拳,二虎排牙櫈,五龙大刀,演风轮剑、春秋大刀,八仙剑,汉钟离扇,罗成败马锁喉枪,韦陀鞭,单刀。二虎排牙刀,二仪风车棍,担竿种棍,截虎归林棍,棍桩和木人桩法等数十种……
粤剧头饰制作技艺
传统技艺
广东粤剧头饰属于传统技艺制作的艺术品。头饰的材料品类繁多,包括铁线、铜线、金线、银线、色线、珠、珠片、胶水、宣纸、进口彩石、进口彩色胶石、金属片、金属链、金属圈、素绉、色丁、尼龙网、金银布、真丝等。头饰的设计与制作,需根据不同朝代、不同剧目中的角色造型,按演员身高、脸型肥瘦的比例进行配置。头饰的各种颜色则根据粤剧角色和服装进行搭配,颜色以柔和明亮为主。 
佛山白眉拳
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
白眉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派系中的一个分支,最早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,由被尊称“少林五老”中的老二白眉上人由少林寺被火烧后出逃到峨眉山修炼所创,最初只在佛家寺院中传授,由最初的白眉上人始祖传广惠禅师,广惠禅师传法云禅师,再由法云禅师传俗家弟子张礼泉,白眉拳开始传入民间,张礼泉在广州传夏汉雄,夏汉雄再传仇太生,仇太生再传入佛山老城区。
佛山海天酱料制作技艺
传统技艺
分布区域:佛山海天酱料集中在佛山市禅城区海天文沙厂区、高明厂区以及南海大榄厂区生产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、各民族、港、澳、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的地方,并已进入欧美、加拿大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 历史渊源:相传制酱祖师夏泰及吴夫人始制,用大豆煮熟,经一定时间曝晒发酵,不但可食用,且有豉香味,入口浓香甘化。后被尊为制酱祖师。 清代佛山祖庙三元市有饮食店厨师梁柱侯,用大豆、芝麻磨成酱,做出的鸡味道香浓,吃后齿颊留香,于是名声大振,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制的酱料名称,并形成柱侯食品系列。由于酱料需求量大增,于是设立专门制酱的作坊,酱园业迅速兴起。
广东音乐
传统音乐
广东音乐是产生、流传于广东粤语地区的民间乐种,传播海内外,曾被誉为国乐,并与粤剧、粤曲合称岭南音乐文化三大奇葩。 佛山是历史上职业八音班的重要基地,群众性锣鼓柜组织遍布城乡,对广东音乐的孕育、形成起着很大作用,涌现了梁秋、关明、苏文炳等名家。进入1920年以后的广东音乐成熟时期,佛山市通过“私伙局”、音乐曲艺茶座,培养造就了如何大傻、何浪萍、骆臻、沈伟、杨荣耀等一批广东音乐作曲家、演奏家。20世纪七八十年代,成立了佛山广东音乐研究组,创作、演奏了50多首以《织出彩虹万里长》为代表的新作品,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。佛山在广东乐坛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。
木鱼书
民间文学
木鱼,是粤语曲艺的鼻祖,形成于明代中叶,广泛流传于两广粤语地区。其唱本俗称木鱼书,不少龙舟、南音唱本和粤剧是由木鱼书改编的。佛山是木鱼书兴起的重要发源地。 木鱼书《花笺记》于1824年翻译成英文,陆续又有德文、荷兰文、丹麦文、法文等版本问世,10多个国家收藏了各种木鱼书。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,世界掀起了一股“木鱼书研究热”。 明成化十七年(1481年)石湾《太原霍氏族谱》把木鱼斥为“邪调”,曰:“世人不善教子女,至十四五岁,听其姑姐妹三五成群,学琵箫管,读木鱼邪调……”。可见当时木鱼已广泛流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