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最新公告 非遗动态 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 非遗法规 非遗简介 机构概况
龙舞(上元舞火龙)
传统舞蹈
多年以来,在南庄上元村,每逢中秋佳节都举行热闹的舞火龙、秋色巡游的传统习俗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当地的民众相信舞火龙可祈福,辟邪、求安康。    上元村有这样一个传说:100多年前,当地流行瘟疫,村民死伤无数。正当村民不知所措时,忽然有仙人托梦给村民,只要扎制火龙,在农历八月十五、十六两晚挥舞火龙,绕村巡游便可消灾。从此,上元村舞火龙的习俗便保......
传统技艺•刺绣(广绣)
传统技艺
溶洲刺绣,粤绣的一种,与苏、湘、蜀绣齐名。明末出现,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。户户绣针飞线的情景至今仍鲜活地为当地老人们讲述着。然而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,创办于1959年的溶洲刺绣厂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停产关闭,祖辈积淀的工艺文化濒临危机。 溶洲刺绣取材多为花鸟树木山水,以及神话传说神灵圣贤,一般神幡、横衽、罗伞、寿帐,还有人穿的戏服、裙褂等。与苏绣相比,溶洲刺绣立体感更强,使用的线以绒线、金线、银线为主。 据南庄方志记载,南庄因毗邻广州,一些商人从广州从事刺绣生意的商号拿些订单回来,分散给村中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绣成成品,再交回广州出售,帮补家计。“只要有女人的家庭,就能看到绣花针,可谓户户飞针穿线。”溶洲村民招惠珠是目前“硕果仅存”的溶洲刺绣传承者。1959年公私合营后成立的溶洲刺绣厂在南庄各村设点,分派一些刺绣工夫给会做针线活的妇女带回家里做,完成后统一交由广州的丝绸出口公司。
佛山铸造技艺
传统技艺
佛山是明清时期南中国的冶铁业中心,在中国古代冶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。明代,是佛山冶铁业崛起、发展乃至名播天下的时期,是佛山铁器登场、畅销和远贩东西二洋时期,明代佛山冶铁业响誉海内外,冶铸工艺高超,品种丰富,质量上乘,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商贩。 佛山最早的冶铁点,据说是在佛山新涌边的旧佛山八景之一的“孤村铸炼”。文献记载,明宣德四年,佛山祖庙前面一带就有许多铸铁的作坊,诸炉并冶,火光冲天。明宣德年间迁居佛山的李广成,在里水学会铸冶技术后世代都在佛山从事冶铁业,除了李氏外,还有鹤园冼氏、东头冼氏、佛山霍氏、江夏黄氏、纲华陈氏、金鱼堂陈氏、石头霍氏和石湾霍氏等家族从事冶铁业。到了明成化和弘治年间,佛山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从事冶铁业为生。
赛龙舟
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
南庄属于河网水乡的地理状况,不少村落处于东平水道的包围之中,自古形成浓厚的水乡民情。河滘村开村于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,以前是河的沙积岩。村里有长达20多公里星罗棋布的河涌,潺潺河水皆是路,出村入乡一把桨,只有很窄的路基,所以,交通主要靠水路。当时的交通运输主要是草艇(扁艇),村里家家有草艇,户户会扒船。村民在农作之余也用农艇相互比赛,就形成了赛龙......
南庄大包制作技艺
传统技艺
南庄大包,包大、皮白、馅多,味鲜,不腻。南庄大包以粉芯粉、山泉水、肥瘦均匀的叉烧等上等原料,经过制馅、和面、压面、包制、醒发和水蒸等步骤制成,面柔色白、松软多汁、香甜不腻,富含丰富蛋白质和氨基酸,营养价值丰富,不仅是南庄人的早餐首选,也是广东人餐桌上的常用主食。
塔坡习俗
民俗
据民国版《佛山忠义乡志》(卷十·风土一·月令)载:“六月初六日,普君神诞,凡列肆于普君墟者以次率钱演剧,几一月乃毕。”每逢这个节庆,但凡是在普君墟一带做生意的商人,都会集钱筹资,广邀本地戏班合众参演,附近几条街都装饰成了花街,庆贺活动最长的延续整个月,是佛山最具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之一。
罗格孔家村文昌诞
民俗
孔家村自乾隆年间便有拜文昌习俗,在文昌阁祭祀掌管文运功名之文昌星。文昌星又称文昌帝君,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,文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影响深远。每逢农历二月初三,是民间传说的“文昌帝君神诞日”,起初拜文昌仅是村民单家独户的自由拜祭,后来演变为孔家村的民俗---集中举行庆典祈福活动。
佛山传统鼓制作技艺
传统技艺
佛山传统鼓制作材料包括鼓胚、牛皮、钉、竹篾、竹弓、弹簧、鼓耳、布、聚酯、拼板胶等,制作技艺均为纯手工,程序繁杂,基础工序分为晾鼓胚、晾牛皮、拼鼓板、编、打竹箍、铲鼓口、开竹、做竹弓、磨鼓口、落竹弓、钉弹簧、刨鼓身、湿牛皮、拉牛皮、上钉、下鼓机、踩皮边、上灰、钻孔、鼓身处理、刮毛、擦字、上聚酯、装鼓耳、配鼓棍等二十多道工序。佛山狮鼓、龙船鼓,鼓身油黑漆,配以画花工艺。经多年演变,除鼓身油黑漆变为封黑布(增加鼓身耐用性)外,基本保留原有特征。佛山庙堂鼓以声音洪亮著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