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最新公告 非遗动态 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 非遗法规 非遗简介 机构概况
南庄大包制作技艺
传统技艺
南庄大包,包大、皮白、馅多,味鲜,不腻。南庄大包以粉芯粉、山泉水、肥瘦均匀的叉烧等上等原料,经过制馅、和面、压面、包制、醒发和水蒸等步骤制成,面柔色白、松软多汁、香甜不腻,富含丰富蛋白质和氨基酸,营养价值丰富,不仅是南庄人的早餐首选,也是广东人餐桌上的常用主食。
塔坡习俗
民俗
据民国版《佛山忠义乡志》(卷十·风土一·月令)载:“六月初六日,普君神诞,凡列肆于普君墟者以次率钱演剧,几一月乃毕。”每逢这个节庆,但凡是在普君墟一带做生意的商人,都会集钱筹资,广邀本地戏班合众参演,附近几条街都装饰成了花街,庆贺活动最长的延续整个月,是佛山最具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之一。
罗格孔家村文昌诞
民俗
孔家村自乾隆年间便有拜文昌习俗,在文昌阁祭祀掌管文运功名之文昌星。文昌星又称文昌帝君,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,文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影响深远。每逢农历二月初三,是民间传说的“文昌帝君神诞日”,起初拜文昌仅是村民单家独户的自由拜祭,后来演变为孔家村的民俗---集中举行庆典祈福活动。
佛山传统鼓制作技艺
传统技艺
佛山传统鼓制作材料包括鼓胚、牛皮、钉、竹篾、竹弓、弹簧、鼓耳、布、聚酯、拼板胶等,制作技艺均为纯手工,程序繁杂,基础工序分为晾鼓胚、晾牛皮、拼鼓板、编、打竹箍、铲鼓口、开竹、做竹弓、磨鼓口、落竹弓、钉弹簧、刨鼓身、湿牛皮、拉牛皮、上钉、下鼓机、踩皮边、上灰、钻孔、鼓身处理、刮毛、擦字、上聚酯、装鼓耳、配鼓棍等二十多道工序。佛山狮鼓、龙船鼓,鼓身油黑漆,配以画花工艺。经多年演变,除鼓身油黑漆变为封黑布(增加鼓身耐用性)外,基本保留原有特征。佛山庙堂鼓以声音洪亮著称。
公兴隆礼饼制作技艺
传统技艺
礼饼,广东俗称“嫁女饼”,也叫绫酥。婚嫁是人生大事,婚前派送礼饼的习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。公兴隆礼饼传统制作技艺的诞生,与清光绪年间的公兴隆饼家有关。公兴隆饼家是由余岳楼和刘燕石于清光绪六年(1880年前后)合股开设,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。当时采取预约送货上门方式经营,以服务态度好和饼食质量优取胜,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饼家。以结婚礼饼和芝麻饼风靡全域。
广式月饼制作技艺
传统技艺
广式月饼是佛山传统的特色食品,和佛山功夫、佛山粤剧一样是佛山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佛山文化名片。广式月饼的特点是重油、皮薄、馅多,除此之外,它还具有柔软可口、造型美观、图案精致、不易破碎、包装讲究以及携带方便等特点。在选料、过筛、制皮、做馅、上模、烘烤、出品、包装等各个工艺环节都具有自己鲜明的风味特征。广式月饼不仅畅销佛山、珠三角及全省各地,还远销外省及香港、澳门、东南亚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地。
杨式太极拳
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
杨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著名的优秀拳种,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。该拳术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从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后,并由其及子杨班侯、杨健侯,其孙杨少侯、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而成,是中国内家拳代表性拳种之一。佛山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流传,始于佛山武术名家区荣钜到广州拜杨澄甫及其子杨振铭为师学艺,后传回佛山,并得到广泛流传。其弟子众多,从而形成庞大的支系脉络,主要代表人物有:区淇津、区淇康、罗宜英、余耀泉、曾仲仁,霍恒信、黄家祺等。目前,佛山现有杨式太极拳传承辅导站24个,习练者两万多人。
吴式太极拳
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
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是清末河北大兴人全佑。1928年吴式太极拳传入佛山,是最早传入佛山的太极拳流派。佛山精武体育会李佩弦、任孝安、林君选、蔡丽秋、招天爵等人为最早学习吴式太极拳的第一批学员。随后,吴大揆、吴公藻、麦庚垣等吴式太极名家先后到佛山传艺,让人们认识到吴式太极拳不但是强健身心的武术,更是一种具有很强实战性的拳术,从此吴式太极拳在佛山普及开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