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最新公告 非遗动态 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 非遗法规 非遗简介 机构概况
石湾陶塑技艺
传统技艺
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,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。丰富的自然资源,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,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,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。
粤剧
传统戏剧
粤剧,又称“广府大戏”,发源于佛山,其源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。当时,佛山的粤剧戏班有一个惯例,每年六、七月份,在外演出的各个戏班都会返回佛山,解散旧班底,重组新班,而新班的首场戏定要在祖庙万福台上演,审阅通过之后,新班才可以乘着红船到广东四乡演出。由于广府人的先祖来自不同地域,所以粤剧的发展也受到戈阳腔、昆山腔、徽班、秦腔......
佛山剪纸
传统美术
佛山剪纸历史悠久,源于宋代,盛于明清时期。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,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、西南各省,并远销南洋各国。 古代,剪纸主要用途是节日礼品的装饰、祭祀装饰、刺绣雕刻图样、产品商标等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,以其构图严谨、装饰性强、剔透雅致、金碧辉煌的特点,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,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,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。 佛山剪纸艺术,在制作上有剪、刻两大类,刻纸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,随着商品生产和群众的需要而兴起的。刻纸利用佛山名特产铜箔和色纸作主要原料,具有色彩丰富、苍劲豪放等独特的地方风格。在制作方法上,有材料刻纸、写料刻纸、纯色剪纸三大类,以铜衬料、铜写料、铜凿料为最具特色。
佛山秋色
民俗
扎作艺术在秋色艺术中占主要地位。头牌灯、彩灯、龙、狮、龙舟花舫、彩车、花车、采莲船、花局、台面及顶盖、鱼灯、罗伞、八宝、各种人物、动物造型等,主要都是通过扎作工艺制成的。如《头牌灯》是秋色游行或灯色展览中为前导或放在展览之首的。它由三部分组成:灯座(底部)、灯身、灯盖(顶部)。首先是由艺人进行整体设计,然后根据总体要求对每一个部分、小灯(装配灯)进行具体设计和扎作。扎作材料基本上是竹篾、铁丝、纱纸、纱绸、明纱等,把每个小灯及总体灯架扎作出来之后,在骨架上扪上纱绸、明纱或透明半透明的玻璃纸、薄纸等。
佛山狮头
传统美术
新式狮头除了纱布以外,还运用了很多材料,如镭射膜、反光珠纱等,反正是用料不拘一格,重点是轻身、好用好看。扑,就是在狮头骨架上糊上纱纸、纱绸等。一只老式狮头要扑六层纱纸,新式狮头则相对简单一些,扑两层纸后夹布,然后再扑一层纱纸就可以了。要做到狮头表面平滑、线条圆润匀称,对原料的要求一般很高。写,老式狮头是在白纱纸上色,颜色多是鲜艳明亮的颜色......
佛山彩灯
传统美术
佛山彩灯具有中国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,民间称为灯色。据清初康熙《南海县志》载:“上元作灯市,剪彩为花.张灯五夜。”佛山灯笼行名称为“通明行”。行业有联:“巧制玲珑凭竹织:通明光亮现花纹。
佛山十番
传统音乐
十番锣鼓起源于唐朝,是凯旋乐的一种,流传于北方,明代盛行于江南。明永乐年间(1403~1424年)由安徽、江浙一带传入佛山和叠滘。距今已近600年。明清时期,佛山已成为全国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,由于冶炼业发达,一些十番用的打击乐器,如金钹、大钹、高边锣、文锣等铜制击乐皆能制造,从而为十番在佛山落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
佛山祖庙庙会
民俗
佛山北帝诞庙会的起源与祖庙的修建和北帝信仰密切相关,民国《佛山忠义乡志》载:“真武帝祠之始建……或云宋元丰时。历元至明,皆称祖堂又称祖庙,以历岁久远,且为诸庙首也”。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也说:“吾粤多真武宫,以南海县佛山镇之祠为大,称曰祖庙”。由此见,佛山民间北帝信仰可能在北宋元丰年间就开始了,而清代以前,在遍布广东各地的真武庙......